早期北投燒和大屯燒的作品分散各地,一般人不太容易欣賞到這些作品,臺北市北投區公所、北投社區大學和北投文化基金會特別於2003年6月在鳳甲美術館舉辦「北投•陶瓷•願景」北投百年陶瓷回顧與創作系列活動,主題是以史觀的角度,回顧過去北投陶瓷文化產業的榮景,以及再現目前北投當代陶瓷藝術家精湛的藝術創作活力。透過這次重要的展覽,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北投陶瓷發展和體會北投陶瓷之美
。
工礦公司北投陶瓷場是早期台灣最大的窯場,無論是技術或是產品都是其他業者學習的對象,尤其在餐具的開發上不遺餘力,不僅有技術精良的畫師從事陶瓷產品設計與彩繪工作,甚至還聘請國外技術人員來廠開發餐具的新產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人金鎬壽男設計腰子盤和美國小姐Miss
Paterson設計石陶器(stoneware)餐具組。
腰子盤是橢圓形的造形,無法使用鏇壓成形技術,金鎬壽男引進高壓鑄漿技術,才開發成功。 |
|
釉藥以浸釉法塗施,濃淡兩個顏色交相重疊,形成濃淡三個色調的變化。 |
|
蝦紋腰子盤 |
石陶器餐具 |
燉鍋形制低平,鼓腹,兩肩附獅形鋪首,帽形的蓋子有扁圓形紐。全器施以白釉,再以釉上釉料繪製青綠山水畫。 |
|
水汽由中間氣柱進入鍋內,把食物蒸熟。器身有黑釉「臺灣工礦公司出品」款。 |
|
燉鍋 |
燉鍋 |
後來北投的窯場幾乎都是從「北投燒」和「大屯燒」所衍生出來的。1933年臺北萬華人陳芳鑄從「臺灣窯業株式會社」與「大屯製陶所」聘請林士奇等七、八位技師,在萬華設立「金義合陶器工場」。後來金義合曾經在北投另創「光華瓷器工廠」。金義合的技術人員林士奇等人後來又出來自立窯場,先後直接間接地衍生了「永大」、「永豐」、「奇龍」、「陳永」、「淡江」與「江西」等專業燒製餐具瓷的窯場,使北投成為臺灣最重要的餐具瓷區。
青花轉寫湯盤 |
在紙上將圖案鏤空許多小洞,。彩繪時,將紙型蒙在坯體上,用小刷子沾上青花色料塗刷在鏤空的紙型上,把圖案轉印上去。 |
印花彩繪盤 |
金義合公司的產品,先用印花的方法,把花鳥的輪廓印好,再以畫筆填製主紋,結合了印花與彩繪的技術。 |
永大公司的湯碗 |
湯碗在臺灣通稱為「碗公」。器體內壁畫上一株花卉,枝上長滿了綠葉,葉梢還有待放的花苞。 |
永大公司的湯碗 |
碗底之內就是以印花方式印上「福」字,外部則以畫筆寫上「福、祿、壽」字,充滿著民間祈求吉祥的心理。 |
奇龍公司的蓋杯 |
展品為釉上彩蓋杯,以轉寫紙技術,貼上山水圖案;蓋子上也有類似的圖案,成為一整體的設計。 |
光華公司的湯碗 |
以手工彩繪飯碗。畫工以毛筆沾上青花色料,在坏體上繪製蘭竹之類的圖案,作為裝飾。 |
有洞的湯匙 |
金義合艋舺廠聘請林葆家進行研究,在湯匙柄末端穿一個洞,吊掛在匣缽內燒製。這種新設計避免了產品底部粗糙的缺點,而且節省窯內空間,很快地就取代了原來的舊款湯匙。 |
沒有洞的湯匙 |
小小的湯匙也是餐具瓷中重要的產品。由於湯匙體體很小,一窯就可以燒製大量的產品,而其價格卻與飯碗相當,奇龍公司即以湯匙為專業產品,獲利豐富。 |
北投陶瓷從北投燒與大屯燒開始很早就發展出特有的彩繪風格,然而北投窯業株式會社成立之後,注意力集中在日用陶瓷上,很少藝術陶瓷的作品出現。
1954年「永生工藝社」成立,成為臺灣藝術陶瓷的發源地。他們以鑄漿成形與轆轤拉坏法製作陶瓷花瓶,並邀請畫家在上面創作,所畫的圖案大都取材自中國古代的繪畫,或畫家自己的創作。
中華陶瓷公司是北投後期最重要的窯場之一,所燒製的作品十分豐富。中華畫師都有很高的繪畫水準,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畫科與專長,他們在作品上簽上自己的姓名,作品底部並印有「中華陶瓷」款,與所謂的「仿古陶瓷」不同。
永生工藝社的花瓶 |
器頸細長,器腹鼓起。以水墨淡彩在頸部畫著沒骨葡萄蔓藤,器腹則畫著兩雙猴子嬉戲,狀其親慝。畫風輕快,生動活潑,是畫家自我表現的代表作品。 |
中華陶瓷公司的牡丹紋大盤,製作不易,代表中華陶瓷在技術上的成就。
|
牡丹紋盤,形制很大。盤心畫著兩朵盛開的牡丹,成為視覺中心,周圍環繞花紋,邊綠再飾以壽字圖案,畫面充滿華麗富貴的氣息。 |
參考資料: 陶瓷田野調查論文集〈2003〉台北市北投區公所出版
圖片來源:感謝北投社區大學提供鳳甲美術館2003年北投陶瓷特展拍攝相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