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慕谷慕魚的故鄉

  來自奇萊山的木瓜溪,一路奔騰東流,切穿群峰,造就出一片山清水秀的天地。

  18 世紀,太魯閣族慕谷慕魚 (Meqmegi) 等八個家族,陸續從南投春陽山區翻越中央山脈,輾轉進入木瓜溪流域定居,在美麗的山水間開啟新的生活,從此這裡就稱為「慕谷慕魚」。

  「慕谷慕魚」包含銅門與榕樹社區,分立在木瓜溪下游南北兩岸,木瓜溪及其支流清水溪、無名溪山區是他們自古以來的生活領域,太魯閣族人代代接受山林清泉的滋養,發展出獨特而豐厚的山林文化。

  近年,慕谷慕魚的太魯閣族人,發現溪中魚類資源因非法電魚、毒魚而日益枯竭,逐於 1998 年起凝聚族人共識,著手進行護溪護魚工作,數年後的今天,以再見魚群悠游於清澈的溪谷中。

拜訪慕谷慕魚遊程一:木瓜溪 遊客中心

位置 : 台九丙公路仁壽橋旁

  「慕谷慕魚遊客中心」是進入慕谷慕魚社區的入口,這裡曾是日治時期警察駐在所舊址,如今則提供各項遊客服務。

  遊客中心內設有慕谷慕魚自然人文及遊憩資訊等展示設施、 DVD 影片欣賞、索取摺頁資料及諮詢服務,遊客中心外則展售極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與食品,如山刀、織布等,都是來自慕谷慕魚社區各工作室的作品。

遊客中心
連茂鐵店山刀

山刀老街

位置:銅門社區

  山刀是太魯閣人極重要的生活工具,無論是授獵、農耕,或是建屋、飲食都缺不了它,族人常說:「一把刀、一把鹽,就可以在山裡山活。」男子到山野工作,身上必定配掛山刀,因此山刀也是男子成年的象徵。隨著太魯閣族人山林生活的需求,山刀的外型及刀鞘都已發展出符合山區工作的需要,從這裡可看到太魯閣族人的山林智慧。

  各地的太魯閣族人所用的山刀大多出自於銅門,因為這裡的刀做的最好,為什麼呢?因為早期這裡的原住民曾向西部的漢人學習製刀技術,時值日治期間,日人當然不喜歡原住民生產太多的刀,所以只授權一些人學習、製作刀,而這些製刀師傅都聚集在銅門的緣故。

  如今,隨著觀光產業的推動,銅門山刀已是慕谷慕魚最具特色的工藝品,除了實用外,也已發展出擺飾或紀念品的功能。走在銅門社區街道上,高掛許多打鐵店的招牌,經常可以聽到鏘鏘的打鐵聲,銅門擅長打鑄山刀,形成有別於其他太魯閣族部落的特殊景觀。

歐菲莉紀念碑

  民國 79 年 6 月 23 日 ,颱風歐菲莉來襲,造成土石流,有許多住家被土石掩埋,許多人也因此喪生,因此居民在此立了一個紀念碑。藉由這個紀念碑提醒族人過度開墾山林的危險,漸漸的,居民也開始懂得保護這些山林樹木。

紀念碑

風味餐

苦花魚、香蕉飯、竹筒飯、野菜,配上香醇的小米酒,是慕谷慕魚社區研發出具地方特色的風味餐。

拜訪慕谷慕魚遊程 二:清 水溪

位置 : 從銅門社區循台電保線道向西行,經入山檢查哨至揚清橋後,走左側叉路,即進入清水溪。

  清水溪是木瓜溪的主要支流,清澈的溪水在巨石疊疊的溪床上,形成許多激流和深潭。窄小的道路緣溪而行,一路上不只欣賞到碧水清波的峽谷景觀,在地形較平緩的水域,也可以下到溪邊賞魚戲水。

揚清橋

揚清橋,一條架構在青山綠水間的紅色鋼拱橋,台電公司重建的,位於清水溪與木瓜溪匯流處。站在帖橋往下望去,清澈的溪水形成一處處蘭綠色的深潭,令人不禁想躍進水潭與魚兒同游,享受清涼;而橋的兩端,一側為裸露岩壁,一側為次生林,頗有潑墨山水的寫意。

揚清橋

看石頭說故事

這裡的石頭也很漂亮,不過跟上游比較起來,就顯得比較小,也比較圓。茂耀老師說在上游的石頭,因為未經溪水的沖蝕和磨光,因此石頭比較大,也比較有菱有角,而下游的石頭則因為經過的浸蝕及滾動,因此比較小,也比較圓。因此當我們溯溪時,可以根據石頭的形狀及大小,對於位處在上、中、下游作一個粗淺的判斷。

上游石塊

中下游石頭

賞魚區

  慕谷慕魚護溪產業發展協會在清水溪劃定二處賞魚區,延的小徑直下溪谷,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成群的台灣鏟頷魚,悠游在清澈的水中。仔細觀察,還可發現保護色極佳的日本禿頭鯊、大吻蝦虎等蝦虎科的魚類,平貼在溪底石頭上啃食藻類。有時也會出現幾條大口湯鯉、溪鯉,而沼蝦、溪蟹 、 蛙類也都是這裡很容易見到的溪流動物,這也正顯現出社區戶於的成果。

賞魚區

日本禿頭鯊 :

  日本禿頭鯊是溯河型的蝦虎科洄游魚類,俗稱石貼仔,右於會從太平洋海邊溯河而上,延著花蓮溪、進入木瓜溪或清水溪。為了適應急流的環境,蝦虎腹鰭以演化成吸盤,可以緊貼岩壁攀爬而上,可說是會爬牆壁的魚。隨著回溯之路,蝦虎從體色透明逐漸轉為暗褐色,而長為成魚,因此在清水溪中所見到的蝦虎大部分都是體型較大的成魚。除了日本禿頭鯊之外,木瓜溪中可見到的蝦虎科魚類還包括大吻蝦虎,褐吻蝦虎等。

台灣鏟頜魚 :

台灣鏟頜魚,即是一般俗稱的苦花,牠喜歡棲息在台灣河川中,上游水質清澈的水域,以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最大可長到 45 公分 。慕谷慕魚推動護漁工作,曾在此放流魚苗,台灣鏟頜魚因此成為清水溪主要的魚種。

蝦虎

苦花

彎月峽谷

清水溪切穿大理岩構成峽谷地形,其中一處彎曲的河段,巨石累礨礨,碧藍的溪水從中輕輕劃過,如彎月之形,族人稱之為「彎月峽谷」,在此可駐足欣賞大理石峽谷之美。

彎月峽谷

聽石頭說故事

  清水溪谷沿途,隨處可見許多黑色、白色、灰色的大理石,茂耀老師說大理石是珊瑚礁及有孔蟲死後,其屍體變成石灰岩經過多年的高溫高壓質變而成的。而青綠色的石頭則是綠色片岩,是由火山灰沉積海底變質而成的。

  石頭上的紋路,是因為在很深很深地底下的石頭因高溫高壓被熔化,後來經造山運動的緣故,被推擠上來,由於被推擠上來,因此溫度下降而凝固。而之前液體時的形狀則形成固體時的紋路,這就是我們稱為的皺摺。因此可知皺摺產生於古老的地質地帶,相對西部而言,我們是幸運的,可以看到那麼多大自然在石頭上的創作。

石頭故事

清水電廠

清水發電廠

  水豐陡急的木瓜溪與清水溪,日治末期日人就在這裡發展水力發電計畫,分別興建清水、初英、銅門發電廠,其中清水發電廠建於 1937 年,是東部最古老的水力發電廠。日治結束後,台電公司延續原有發電廠加以修整,並增建龍溪、龍澗、水簾、清流、榕樹等水力發電廠,使木瓜溪流域的發電廠增加至八座。最初電力曾經由翻過中央山脈的東西向輸電線路輸送到西部,但不久後因東部電力不足,便僅供應東部用電所需。而東西向輸電線路也就成為「西電東送」的路徑之一。為了維護發電廠設備及東西向輸電線路,台電沿著木瓜溪修築保線道路,你到達清水發電廠後,可在此小憩後原路折返。

拜訪幕谷幕魚 遊程三:翡翠谷

位置:由幕谷幕魚遊客中心進入榕樹社區,再沿木瓜溪北岸前行即可到翡翠谷入口。

  翡翠谷是指木瓜溪下游北面的一條小溪,溪水陡急,巨石磊磊,其中急流、水潭、瀑布處處可見,步道沿著溪岸而築,並有多處可下到溪谷,可以坐臥在巨石上欣賞清泉流過溪石自然紋理水石之美,或是選擇淺水區親水。一路上琉璃瀑布、子母瀑布都是值得停留的據點。

古隧道

  古隧道開鑿於日治時期,為翡翠谷的入口,南面出口為水泥構築,出口之後便是裸露的岩壁,當年日人曾徵招本地的太魯閣族人開鑿這隧道。隧道長約百餘公尺,需攜帶手電筒才方便通行。穿過隧道後,緊接著是沿著陡峭山壁開鑿的步道,一邊是山壁,另一邊則是木瓜溪谷,路面平緩,並已架設護網,循著步道前行,便可通往翡翠谷。

蝙蝠洞

  除了銅礦,日人也曾在此開採滑石。當年所遺留的礦場山洞,如今已成數百隻蝙蝠的棲息地。牠們白天經常成群倒掛在山洞頂端休息,觀察時請輕聲細語,避免驚擾到牠們。

【資料來源:慕谷慕魚摺頁;茂耀老師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