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據說是早期銅門村附近山區蠻荒叢林,村民在狩獵、造屋、劈材都要用到番刀,卻因鐵源欠缺而無法自製,需用一頭數百斤的毛豬向外村族人交換。村民後來深覺番刀的重要性,才對外取得鐵源,開始大量製造番刀,並以厚實材料及不斷研改的打刀技術,使得銅門番刀的名氣逐漸打開來,成為最受歡迎的番刀,其製作過程,完全以手工製造。刀鋒利刃,刀柄厚實。更把族人之圖騰,一一刻在刀板上,讓人握起刀來,感受到族人之勇、猛。 

特色

 銅門社區最著名的特產是『銅門刀』。銅門刀,銅門刀是太魯閣族原住民上山開路、伐木的器具,刀刃鋒利,削鐵如泥,造型上呈現美麗的弧形。要鑄造一把上等的銅門刀,程序相當繁複,從選取鋼材、到鍛鍊、去碳成鋼、刨光刀面、鑿製刀鞘等,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もも除了刀身,刀鞘的造型也是一項特色。銅門刀的刀鞘,是以檜木製成,兩側的造型不同,一側是用烙鐵烙出傳統的太魯閣族圖騰,另一側則以鐵線嵌入木材,作為固定刀身之用。
もも銅門刀依用途不同,分為實用刀、勇士刀、頭目刀、子母刀等,而因應時代潮流的趨勢,甚至發展出長度僅約5公分的手機吊飾。

生態破壞與維護

原本擁有極豐富的河川自然資源的銅門社區,因為在違法的電魚、毒魚等種種破壞河川生態的行為下,導致魚群數量銳減,有鑑於此,花蓮縣政府於1998年開始,著手進行河川復育放流與生態調查的工作,並藉由一連串和社區居民的溝通協調,希望能凝聚社區居民的共識,共同進行復育的工作。然而在復育期間,電魚、毒魚和遊客破壞水產動植物仍層出不窮,使得復育工作屢屢受挫。

     後來,透過前往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達娜伊谷參觀訪問,在見到達娜伊谷生態復育的成功經驗後,更加凝聚了社區居民的共識。
もも2002年,銅門社區辦公室與社區居民動發起巡守隊,自發性的進行河岸整治與生態維護的工作。2003年歷經多方單位協力鼓吹下,花蓮縣政府正式公告,自2003年5月20日至2005年4月30日止,將清水溪及無名溪、翡翠谷納入封溪護 魚範圍,進行復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