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時代之任何事物均為某人或某些人因應其需求,且反應當時之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科技知識、以及經濟能力所完成的結果。嚴格地說,每件事物均或多或少有其文化資產價值,然而「保存文化資產的工作」往往代價甚高  ,而且又需要延續本來可能會自然損毀或消失的事物,故而從某些角度觀之,這種工作並不盡然合情合理。在此情況下,被保存的事物若無相當重要的文化資產價值,理應任其自然消長。因此,古蹟或歷史建築之文化資產價值的探討遂成重要的課題,其不僅可協助判定該事物是否該加以保存,以及該保存的重點,並可進一步了解其真正價了直所在,進而提供保存復原的適切年代與題材,以作為研究與參觀者認知研究之參考。

  任何建築的文化資產價值的認定都需要有嚴密的、長期的研究才能完全確知。但是,建築是無聲的語言。在它的位置、配置、格局、形式、結構、構造、圖畫雕刻中 ,或多或少均會透露出文化的訊息,使我們可以在初步短期的勘查中就可以知道,其中可能會藏有多少文化資產價值。

  內惟李氏古宅創建於日治昭和六年(民國二十年,西元 1931),距今約七十五年左右的歷史,由其發展歷程及建築形貌觀之,其至少擁有下列幾項特質:1.見證李氏家族在內惟地區的發展;2.高度反映當代建築與自然或人為環境的關係;3.具代表性的建築發展歷程及住商混合的文化習性;4.稀少性;5.建築本體具體反映當時建築技術與潮流的發展;6.棟木(中脊檁)蘊含的傳統文化;7.木料使用的內藏性訊息;8.重要附屬文物。茲依此為序,分述其文化資產價值。

 一、 見證李氏家族在內惟地區的發展

   就李氏家族的家族發展而言,頂厝李、下厝李的成長過程不僅見證了李氏家族在惟地區的家族發展,也將臺灣開發過程中一個家族如何在拓墾地至立地生根作了評實的記錄,其中,李氏古宅的興建,更紀錄了其提昇社會地位的過程。藉由其拓墾過程,不僅得以勾勒出臺灣開發初期的拓墾形態及相關歷史,亦見證了水圳對於開發吏的關鍵地位。

 

 二、 高度反映當代建築與自然或人為環境的關係

  民宅營建之初,如何選出一處適合的基址以適其所需,係營屋時的首要考量,其不僅考驗著先人的智慧,亦傳達了當代建築對自然或人為環境的呼應。李氏古宅興建之時,李氏在內惟的拓墾已達飽和,故而宅第的佈局係依循原有的土地分割及紋理配置。惟若出整體環境觀之,其背倚柴山,可避免海盜的侵擾,水源的供應不虞匱乏,內惟路則為通往左營的主要道路,不論由水文、地理或交通觀點觀之,均有其重要地位,著實為拓墾及建立家園的好地方。李氏家族所屬土地地勢後高前低,呈西北、東南走向,其中,頂厝李靠近柴山山麓,地勢較高,下厝李則越過內惟路往東南延伸至九如四路與吳鳳路的交界附近,前方及東側俱為廣闊的田地,足見當初營屋擇址係經過審慎的考量。其除了藉由選址來滿足其生活需求外,亦將之與產業相結合。

 

 三、 其代表性的建築發展歷程及住商混合的文化習性

  由目前李氏家族在內惟的產權分布觀之,其所屬土地呈條狀分布。內惟李氏以內惟路為界分頂厝李、下厝李,其中,頂厝李共有六處宅第,採院落方式縱向成長。其由初期墾拓的第二處草頂宅第至第一處的一落雙護龍三合院、第三處僅見護龍未建正身的宅第、第四處李榮所經營的輾米廠「福興棧」、第五處僅存正身的宅第直至第六處位於西北端的李氏古宅,見證了台灣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民宅形式的變遷及時代潮流,建築發展歷程極具代表性。李氏古宅李經營的產業多樣,其中雜貨店、輾米廠福興棧」、瓊麻繩工廠皆位於頂厝李的建築組群中,傳達了住商混合的文習性。


( 註 ): 一樓正面中央大門上方頭堵飾有泥塑裝飾,由紋章飾及葉圖紋所構成。紋章飾為盾牌狀,中央的橢圓形標誌中書石屋主所經營的商號「福興」二字;標誌上方則飾以外突的卷渦圖紋。紋章飾周圍以花卉及草葉圖紋為飾,其形式與立面的山花草葉相同,上方花葉間之空隙並塑石屋主所經營的商號「福興號」三字。(圖一.圖二)

 

 四、 稀少性

  由高雄縣、市的歷史建築清查得知,高雄地區目前尚存的四面迴廊式的洋樓住宅僅高雄市的李氏古宅、陳中和宅、以及高雄縣路竹的洪宗沛宅,李氏古宅與陳中和宅並並列為高雄市南北兩大折衷式樣洋樓,極具文化資產價值。

 

 五、 見證李氏家族在內惟地區的發展

  建築本體具體反映當時建築技術與潮流的發展空間組織上,李宅採對稱格局。中軸線上為主廳及突出的門廊,四周並繞以拱廊。造型式樣上,門廊的西方式樣柱頭及山牆為其重要特色,而迴廊本身不僅是一種空間,拱更是一種造型語彙。李氏古宅興建的年代已是現代建築流傳之時,因而在細部裝飾上並不華麗,簡樸反而成為另一種特徵,十三溝面磚之類建材的使用也反映出當時的時尚。其記錄了當時的建築形式,亦見證了臺灣民宅建築形式的變遷,更為日治時期臺灣民宅發展過程的重要例證,建築本體則具體反映了當時建築技術與潮流的發展,在臺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性角色。

 

 六、 棟木(中脊檁)蘊含的傳統文化

  李氏占宅採中西合並的折衷式樣,其中尤以棟木(中脊檁)最具特色。其棟木(中脊檁)繪以八卦,異於一般洋樓的作法,除了保留了傳統建築中的重要構件,上梁儀式亦因此而得以保留。

 

 七、 木料使用的內藏性訊息

  木料的使用上,台灣地區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呈現不同的風貌。明鄭時期以本土淺山的樟木不口楠木為主;清中葉始,隨著移民人口的增加,福杉便在先民延續對大陸福杉木料使用的印象影響下,透過貿易的管道從中國大陸大量進口,成為重要的已建築用材及民生用材。此時,並結合了台灣本土所產之台灣肖楠、樟木、櫸木,構築了台灣傳統建築木料使用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日治以後,日本政府迅速地展開對台灣珍貴木料的調查與開採,並引進大型機械化搬運工具,開始大量地伐採深山大型巨木。隨著高山地區貴重針葉樹和闊葉樹材的開發與採用,台灣傳統建築之木料使用遂於此時開始轉型,普遍開始利用台灣本土木料如台灣紅檜、台灣扁怕、香杉、台灣杉、鐵杉、台灣櫸等,其中尤以檜木的使用最為風行。木料的使用亦從早期大部分使用中國進口的福杉,轉而使用台灣本土所產的珍貴木材。李氏古宅的木料使用以紅檜為主,說明了當時代的流行及風潮,此外,福杉亦被大量地使用在李氏古宅中,顯示了創建主對台灣杉之獨特喜愛性。

 

 八、 重要附屬文物

  李氏古宅留存的文物類型非常豐富,包括農具、文具、書籍、傢具、器皿、保險箱、祀神用具、宮燈等。農具反映了其務農的產業型態及輾米廠的經營;文具、書籍說明了其家族的文風及李榮之長子、次子李文燦、李文男留日的背景;傢具、器皿的類型豐富且作工細緻,極具保存價值;保險箱說明了其從商的背景;祀神用具極為考究,除了說明其祀袖甚謹外,其在地方宗教活動的積極參與亦可理解。

  由上述的分析得知,李氏古宅見證李氏家族在內惟地區的發展,頂厝李的選址高度反映當代建築與自然或人為環境的關係,其整體佈局見證了台灣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民宅形式的變遷及時代潮流,建築發展歷程極具代表性,周邊的產業設施並傳達了住商混合的文化習性。再者,李氏古宅除為高雄地區少數的迴廊式洋樓住宅外,亦為日治時期具有表彰屋主身分地位功能的建築式樣,其建築本體具體反映當時建築技術與潮流的發展,棟木(中脊檁)的八卦彩繪更將傳統文化蘊含於其中。此外,其木料使用的內藏性訊息吏說明了台灣日治時期的木料使用習性。至於豐富的附屬文物除說明了當時代的生活文化,亦為未來的展示提供了極佳的素材。

 

 

 

 

 

 

 

 

 

 

 

 

 

 

 

 

 

 

 

 

 

 

 

 

 

 

 

 

 

 

 

 

 

 

 

(圖一)

(圖二)

 

 

 

 

 

 

 

 

 

 

 

 

 

 

 

 

十三溝面磚↓

 

 

 

 

 

 

 

 

 

 

 

 

 

 

 

 

 

 

 

 

紅檜做的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