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古宅的興建者為李榮,李氏是高雄市舊部落內惟地區的望族,曾經營過碾米場、漁塭、雜貨店、製瓦場,亦擔任日治時期內惟地區的保正(註一),為期15年,此外還擔任水利委員、高雄州委員、信用組合理事、高雄市漁會理事及監事,因經商致富,故聘請 當地師傅興建李宅。

  李氏古宅為兩層樓之圓拱型門廊洋樓,只棟建築興建於現代建築流傳之際,因而細部裝飾並不華麗,具有簡樸之美。建築之外圍,除了外面鋪用當代頗為時尚且昂貴的「十三稔(右側圖一.二.三) 溝面磚之外,其它都是用洗石子施工法。洗石子施工法是較節省水泥的方法,因此於日治時期為常運用在一般民間建築上,尤其在太平洋戰爭前後,因物資、原料的貧乏,水泥的取得更為不易,洗石子的建築方式也因此更為常見。

  李氏古宅共有上下兩層樓房,兩層樓的正中央前面都有一個大廳,大廳後有一個起居用的小廳,共有八個房間分布於大、小廳兩側,雖然房間彼此毗連,但沒有門窗互通,賴此保有個人隱私空間,在空間組織上,李氏古宅是完全對稱的格局,中軸線為主廳及入口突出的門廊;在造型上,入口上面的平頂可作為陽台,亦可作為陽台,亦可供觀景,四周有拱廊相繞及圓弧型的巴洛克風格的牆雕花,山牆兩端各有一座洗石子絲帶纏繞球形的蓮花裝飾,左右各有三根西式柱頭的柱子,造型別緻且具堅固性。因為仿自陳中和就宅興建,所以兩棟建築物在外觀上非常相似,但最大差異在主體結構建材上不同(註二),因為大正時二年(1923)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之後,認為紅磚結構不夠堅固,因而轉向鋼筋混泥土 (圖四.圖五) 結構發展,陳中和舊宅興建年代即為紅磚建築末期,而李氏古宅的主體結構則為鋼筋加強磚造,是台灣鋼筋混泥土的初期作品,也是當時高雄市大宅院落中,第一座用鋼筋水泥建造而成的大厝。李氏古宅雖然沒有陳中和舊宅華麗,內部的文物擺設也較為簡樸,但因為於內惟,因此有它獨特的歷史地位。到目前為止,李氏古宅的附近還保有許多舊式合院式的完整建築,整條巷道,涵蓋現代、近代及古代建築,透過不同時期的建築物,見證了都市發展演化。李氏古宅與陳中和舊宅,各有其不同的歷史、文化價值,並列為高雄市南、北兩大西洋風格的洋樓。

  目前一樓大廳和住家已經重新整修過,但二樓的祖堂,還保有供奉祖先排位的供桌,和幾何圖形的家俱,每一張桌椅上,都有唐山師傅取自三國演義故事的雕刻,旁邊襯飾著花鳥圖紋,雕工十分細膩雅致;供桌的造型頗具西式現代感,中西風格並存。1999年,古蹟審定會議通過將李氏古宅列為市定古蹟。

(註一):台灣於鄭氏時期(一六六一年~一六八三年),已有保甲。連雅堂說:

『里有社,十戶為牌,牌有長;十牌為甲,甲有首;十甲為保,保有長,理

戶籍之事。凡人民遷徙、職業、婚嫁、生死,均報於總理。仲春之月,總理

彙報於官』     《台灣通史六三二頁》

 

(註二): 南陳北李皆為高雄市最早的洋樓,而北李的李是為全高雄市最早使

用RC的大宅(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簡稱RC),早期都為磚造建築。  

請參考右側附圖四.五↗

 

(圖一:十三稔)

(圖二:十三稔)

(圖三:十三稔)

 

(圖四)李宅外露鋼筋

(圖五)李宅外露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