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鄉是群山聳立的鄉鎮,除山溪谷邊緣有約總面積十分之一的農耕地外,幾無田野可言。
本鄉從事農業活動,為時甚早,據文獻記載,在清朝嘉慶八年【1804】,從事水利灌溉農田工作,當時作物以稻米及雜糧為主,產米量豐盛。至日據時代,日人引近蓬萊米來台種植為更有系統的疏濬灌溉圳路,主要以稻米(蓬萊米)、甘蔗(製糖)及雜糧為主。
光復後,政府全力發展農業,以培養工業基礎。本鄉以地利之便,又適逢外銷繩索需求孔殷,仍大量種植瓊麻,瓊麻製繩加工收入頗佳,最高時曾達1。000公頃(現在不種植),為本鄉帶來豐厚所得鄉名生活亦大有改善。
民國七十八年以前為瓊麻,近年則為牧草,其種植面積最大在640公頃以上,為本鄉最重要經濟作物,然價格並非理想但透過恆春鎮農會的共同運銷業績頗佳